六十岁拿“视后”,惠英红才是真正的大女主


在惠英红拿下本届TVB“视后”,完成自己的“影后”“视后”奖项大满贯时,我们欣喜地看到一位能以58岁“高龄”在华语剧集担任女主角的女演员,以及一部足以让观众忽略女主角的年纪,尽情欣赏其演技的作品《铁探》。

幼时逃难到香港,被台风掀翻了屋顶,而要上街乞讨。经历过填不饱肚子的穷困,无戏可拍的窘迫和抑郁症的折磨,惠英红的人生,比任何一部“大女主”剧集中的角色都要跌宕起伏,却也让她的成就似乎成为了一条不可复制的道路。

去年,当惠英红首次获得金马影后的称号时,便有香港杂志用“以一生成就一个眼神”来形容她的演员生涯。在香港动作片的黄金年代,16岁的惠英红入行,在张彻导演的《射雕英雄传》中饰演穆念慈。由于她每次都亲身上阵,拒绝替身,几部作品后,便渐渐以“邵氏打女”的标签为人所知。

1982年,惠英红22岁。当年,首届香港金像奖揭晓,第一座金像奖“最佳女主角”的奖杯,便颁给了这位年轻的女演员。她也是至今金像奖史上唯一一位凭武打片荣获影后殊荣的演员。

实际上,在拍摄获奖影片《长辈》时,惠英红患上了腹膜炎。做完手术之后,因为怕导演因为自己的病而换人,惠英红带着一个没拆线的切口便回到了片场。

1982年惠英红凭《长辈》成为金像奖影后

进入八十年代,香港电影开始了自己的一次“新浪潮”,一群从电视台出身的年轻导演,开始尝试拍摄更多风格新颖、题材多样的电影。当时,香港电影每年产量超过300部,超过了印度的宝莱坞,因而被称为“东方好莱坞”,一个庞大的电影工业王国,在这个小岛上迅速地成长起来。

新鲜多元的警匪片、文艺片、喜剧片、黑帮片无疑撼动了古装片和武打片在电影工业中的地位。自然,被定性为“打女”的惠英红,也一并受到了冲击。

或许是为了寻求转型,1987年,惠英红自费10万港元,到法国巴黎,与《playboy》杂志合作,出版了一套大尺度的写真书。虽然以负面评论居多,但100元一本的写真书,还是卖出去了15万本。

然而,销量并没能说服她当时的老板助其转型,当古装武打题材进一步失势,惠英红的角色也逐渐从女配角下降到镶边角色。与如今许多40岁的女演员一样,当时请她出演的角色,多是婆婆妈妈、阿姨“师奶”的设定,这也令惠英红陷入了巨大的挫败之中,并患上了抑郁症。

如今的惠英红并不抗拒谈论当年那一段低迷的日子。在一段专访中,她回忆当年陷于负面情绪之时,终于自觉可能患上抑郁症时,她曾道,“那一刻竟觉快乐,原来只是病!我从来没有失败,只是有病,我没有办法。”

2005年,惠英红签约TVB,以电视剧演员的身份复出。2010年,在暂停为TVB拍剧的同时,凭借电影《心魔》里的母亲角色,惠英红再次回到了香港金像奖的影后之位上。

《心魔》

此后,惠英红似乎便成为了电影颁奖礼的常客,或提名,或得奖。即便是一向对女演员评论苛刻的香港娱乐媒体,也对其做出了“半百站上新高地”的正向评价。

沉浮半生之后,惠英红已经成为了一位行走在不同剧作和角色设定之中的“大女主”。无论是《幸运是我》中的脑退化母亲,《翠丝》中的普通妇女,还是《铁探》中的高级警官,惠英红的“气场”从来不限于“女强人”式的角色。

《幸运是我》

当年的“影后”桂冠,或许过早将一个年轻的女演员推上了高位,使其“高处不胜寒”。面对大环境的变化,年龄的增长,和所谓“咖位”的下滑,当年的惠英红显得手足无措,充满恐惧。

但如今回头看来,这一切的经历都最终回归于她对自己的一句反问,“那时到底又怕什么?”

“你怕老,因为你怕死。但‘死’却是天下间最公平的事,那你怕什么?如皱纹,人人都有啊。”

惠英红手上这一座新鲜的“视后”奖杯,就与她的人生,她的角色塑造一般,有着更深而更丰富的含义。

一方面,这是惠英红本人充满励志意味的一次人生“逆袭”。另一方面,《铁探》这部剧作,与万晞华这一角色,对“大女主”这一类型剧的提升,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中生代”,或说“熟龄”女演员的事业困境是一个常谈常有,却又次次无疾而终的话题。惠英红的经历,与其如今捧在手中的这座“视后”奖杯,或许能让其他处于疑惑和焦虑中的女演员获得一份信心。

对于惠英红和《铁探》,有网友尖锐地评价道:“都说TVB像是要‘日落西山’,但别人敢于用近60岁的女演员挑大梁,饰演一位争权夺势、狠毒老辣的高位管理者,便足以让许多大陆创作者汗颜。”

国产剧中的女性表达或陷于“婆婆妈妈”,或陷于“玛丽苏”的泥潭之中无法自拔。近几年的“伪大女主”剧,让屏幕上多了不少“女强人”的形象。然而,这些女强人,或囿于与男性的情感纠葛,或虽然身居高位,却仍带有某种“傻白甜后遗症”。

女性可以复杂多样,可以正邪同体,她们可以为自己所爱而不惜一切,自然也可以为了事业孤注一掷,为了欲望六亲不认。尤其对于创作者来说,或许是由于性别上的差异,和潜移默化的社会偏见,无论是都市剧,还是古装剧中,女性角色总是过于片面单一。

《铁探》以及惠英红饰演的万晞华,却跳出了这一怪圈,不强调“女”,而专注地塑造角色的“强”。万晞华对下属的训斥,对对手的威胁,对自己前途的贪婪,对原则的坚持……这些特质,并无关角色或演员的性别,而仅是人性复杂的体现。

这些女性角色可以不是母亲,可以冷血无情,更可以专注事业,而不跟任何一个男性角色发生一点感情纠葛。

《铁探》写出了这样的一个角色,而惠英红以自己的阅历和年纪,为万晞华赋予更生动的万般滋味和人生厚度。对于整个华语电视圈的创作来说,这样的“大女主”塑造,无疑是一次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