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乃文,你该歇歇了
说实话,我喜欢李乃文身上的幽默感,还有他身上那股痞帅痞帅的劲头儿也很招人喜欢,特别是他的表演风格是圆滑中不失真诚,哪怕是演坏人也让人恨不起来。


我记住李乃文的名字是2014年,因为这一年他作为男配和张嘉译、左小青、宋佳等人合作了《爷们儿》,在这部剧中他饰演的坏人刘全有就让我恨不起来。
尽管他在这之前还饰演过由张嘉译、罗海琼担任主演《借枪》中的杨小菊也口碑不错,在他出道近20年里,共参演了几十部很火的影视剧。
但是,他一直是“千年的绿叶”,帅气的长相是被人记住了,但李乃文这个名字却没有几个人知道,说白了就是一直不红不火的状态。
不知道为什么,进入2022年之后,李乃文突然大火,火出天际的火,一年中连续接下十部影视剧,其中在多部作品中担任重要角色,甚至是男一号。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想,应该跟小鲜肉们“集体失宠”广大网友有关。


一方面,近几年来,广大网友对荧屏中充斥的小鲜肉泛滥现象早已经深恶痛绝,对那种无演技无底线只知道卖萌耍酷的年轻演员充满了深深的鄙视。
你想想看,一个长得酷似女孩、喜欢涂脂抹粉、演戏不背台词却数1234567的男演员演一部烂剧就可以挣个几千万,换谁还不深恶痛绝呢?
关键是,凭什么啊?合理吗?配吗?
正是这种广泛的正确审美理念荡涤了荧屏上的歪风邪气,让张嘉译、王劲松、刘奕君、于和伟等,这些中年老戏骨才有了更多登上舞台中央的机会。
这种良性影视氛围中,那些厚积薄发、认真打磨演技的人必然是块金子,只要是金子总会有发光的那一天。
而李乃文,就是这样的一块真金!


在老戏骨张嘉译口中,李乃文的表演风格能独树一帜,“他身上那股淡淡的贱”很独特很有韵味儿,一般人还真学不到,这就是李乃文身上独有的表演风格。
只要李乃文能充分发挥这种风格,就一定会有编剧和导演为他量身定做一个富有巨大光环的影视作品,最终让他在屏幕上大放异彩。
让人感到遗憾的是,今年本应该是李乃文大红大紫的元年,他通过一部或者几部经典作品完全有机会跨进一线戏骨级演员的行列,但是他却错过了这个机会。
因为今年他参演的作品,特别是他担任主角的作品没有好剧本,哪怕是他有如神助般的演技也撑不起一部烂剧,何况他在其中的表演非常生硬。
我说的这部剧,就是央视一套正在播出的主旋律扶贫剧《山河锦绣》。

看看这几个元素凑一起多么重要:
央视一套,重磅推出;扶贫元素,主旋律光环耀眼;男一号扶贫干部,多么出彩的大好时机……
对于一个演员来说,终其一生能把这样的三个重要元素集合在自己身上一次,都是无比幸运和幸福的大事,这不仅是演技过硬一个条件就行,还必须要有幸运指数爆棚才能实现这一个宏伟愿望。
不信吗?你可以看看众多老戏骨、中年戏骨们,哪怕是演一辈子戏,也很难获得一次如此幸运的机会。
这种天上掉下来的好机会,在2022年恰巧砸在了李乃文的头上。
不幸的是,这部主旋律剧本不行,而李乃文的演技也完全不在线,剧中的他没有了那种灵气和演技,完全是一副木讷和老气横秋的样子。
总之一句话,他在剧中无精打采,根本没有基层农村干部的那股朝气和霸气。


当今的年轻人一定会反对我用了“霸气”这两个字,但是在我的印象中,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村支书就是霸气般存在。
请您注意,霸气,不是霸道。是指的一种带有威信的强大气场,是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的气定神闲和胸有成竹。
倘若您,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农村生活过,就一定了解那些年村支书到底是个什么形象,我们可以试着画个支书像:
威严,不苟言笑;
霸气,掷地有声;
权力,说一不二;
气场,威慑全村;
威信,不怒自威;
再直白一点,那些年的村支书不是一般人能干好的,纯粹的老实人、好人根本干不了,一味讲原则、讲道理、讲公平也干不了,更干不好。

如果您认同老许的这个“画像”,就可以看看《山河锦绣》中,李乃文饰演的村支书赵书和是否称职。
当然,目前该剧口碑一般,主要责任应该由编导来承担,尽管编剧在该剧开播前接受了重磅媒体的采访,他还在镜头前信誓旦旦地自我标榜:
“这部主旋律电视剧时间紧任务重,我们从今年三月份开始写剧本,采访了大量有农村生活经验的农民、各级有农村工作经验的干部。从六月份开始拍摄……”
言外之意是,写剧本和拍摄的时间太短了,而且还是带着“上面”的任务和压力开拍的,这些套话官话的确能收割一部分同情和好感。
但是,我只反驳一句,“同类题材的扶贫剧《山海情》只拍摄了90天。”


两部剧的时间背景一样,拍摄原型都是大西北农村,区别一个是甘肃一个是陕西的秦岭地区,拍摄内容都是扶贫元素,且都是塑造扶贫干部和贫苦农民的正面形象。
但差别巨大的是,两部剧的口碑犹如孙猴子一个筋斗云的距离。
老许认为,除了编导们的责任以外,李乃文和颜丙燕作为主演,绝对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李乃文的演技根本没有支撑起来这个村支书“画像”。
这说明什么?只能说明李乃文没有好好揣摩剧本,没有用心用情去和当年的贫苦农民共情,没有对剧中人物的感同身受。
一句话,没有用心用情去演,很可能是一年拍十部剧太累了,老许能从他在剧中人物赵书和身上投入的神情中,感到一丝疲惫和眼神飘忽不定的应付感。

你应付角色,人物就不出彩,观众就会骂娘!尽管李乃文在该剧播出前接受媒体采访时声称:
“你要认真演戏,观众才会认真看戏!”
言外之意很清楚,“我认真演戏了。”
好,那老许就随便举几个例子,证明他在该剧中没有太认真演戏,至少是没有认真揣摩剧本,因为该剧出现了太多的不合理和前后矛盾的剧情。
我认为李乃文最不该演砸的一场戏就发生在前两集。
剧中时间背景转换很快,从开播时的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期只用了7分钟。
这7分钟一过,赵书和(李乃文饰)和柳大满(胡明饰)就分别骑着自行车出现在镜头中,他们一起前往县政府找刚刚就任的副县长国文。


结果,俩人在小饭馆吃完面条之后,赵书和发现自己停在门口的自行车丢了。
这个戏该怎么演?那要看自行车在一个家庭中的重要程度,当然也包括自行车的价值在内。
那么,九十年代初期,一辆自行车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有过当年农村经历的朋友一定会明白,当年的自行车可是一般农村家庭的重要资产和主要交通工具,它在某种程度上讲不亚于今天的家庭普通轿车。
好了,这么重要的一件东西丢了,换作是你着不着急?该如何着急如何处理?
至少也要跳着高喊几句,看看有没有人骑错了车子,或者着急忙慌的在附近找一找,然后找不到也得去派出所报个警吧。


但是,这些演员该有的正常反应,李乃文一点也没有表现出来,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不疼不痒的话就回家了。
这样浮皮潦草地演戏能出彩吗?
或许有网友会替他争辩,把责任都归在剧本上,可是演员是干嘛的?临场发挥都没有吗?
再说了,李乃文出生于1974年,他在九十年代初期也有17岁左右,哪怕他是生在宁夏的城市中,也大致应该清楚一辆自行车的价值和在家庭中的地位。
怎么会演的如此不上心?对于这个剧情的演技,我完全支持差评。
接下来再看服装,别人的不说,他是主角这点没有错。但是,他在剧中的一身衣服穿了二十多年也没有换过。


最后要说的这个剧情,就是赵书和作为村支书,曾经先后两次催促村民修大坝,但是这两场独角戏他都没有唱好。
我刚才给当年的村支书画了像,而李乃文在第一次催促村民修大坝时,他用小喇叭喊的有气无力,有点敷衍的感觉,这哪里还有半点支书霸气的样子?
更重要的是,村民们都不配合,他狗屁办法没有,而且台词生硬,表演痕迹非常明显,根本没有投入敢情去塑造角色。
说白了,这时候的他还是李乃文,而且还是无精打采的李乃文,根本没有和赵书和合而为一,完全没有融入其中。
第二场催促村民修大坝的戏,有一段十几句的台词,按说正是塑造主角光环,用精湛演技打动观众的时候,但这场独角戏仍然没有唱好。



这场戏,我没有从他的口气中听出愤怒和无奈的味道,也没有看到他的肢体动作和语言相得益彰的配合,给人的感觉就是背台词,完成任务以后走人。
两场戏,都不出彩,他是主角,有光环加持,但给我的感觉还不如胡明饰演的柳大满这个人物更形象丰满,更有血有肉,更符合基层农村干部的形象。
我的意思是,在《山河锦绣》中,胡明的演技比李乃文强,倘若胡明有李乃文的外貌,估计二人互换角色会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