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道拐电视剧全集剧情介绍(史上最悲壮、滇缅公路咽喉之喉)

二十四道拐

——史上最悲壮、滇缅公路咽喉之喉

一、滇缅公路概况:

起于昆明止于缅甸腊戍,全长1146.1公里,云南段全长959.4公里,其中昆明至下关段已于1935年修通土路;缅甸段186.7公里。公路与缅甸的中央铁路连接,直接贯通缅甸原首都仰光港。


1937年11月2日,国民政府正式下令龙云,由行政院拨款200万元,要他负责限期一年修通滇缅公路,打通国际交通线。事关国防军事及抗战前途,云南省政府不敢怠慢,采取“非常时期”动员办法,通令该路沿线各县和设治局(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相当县一级的政权机构),限12月份征调滇西各县农民义务修路,动用民工20万人,工兵200人,1937年12月,滇缅公路工程正式开工。

在中国的公路史中,除滇缅公路外,从没有一条路,是80%以上依靠老人、妇女和儿童组成的劳工修筑完成。


在那个炮火连天的年代,在地形极其复杂的滇西之地,20万中国劳工,在缺乏施工机械的情况下,硬是用双手在崇山峻岭间刨出,埋葬日本占领中国梦想的交通大道。

长达959.4公里的路(中国段),仅用9个月实现通车,每一公里,都流淌着滇西人民的血与泪。

几乎所有的路段,都是劳工用自己家里带来的背篓来搬运泥土和石块夜以继日、人挑肩抗,一点点铺起来的。,此外日军疯狂的轰炸更增加了它的危险性。

1938年8月底,经过九个月的艰苦奋斗,滇缅公路终于提前竣工通车。整个工程共完成土方1100多万立万米,石方110万立方米,大、中、小桥梁243座,涵洞1789个和部分路面工程。

1938年12月,滇缅公路开始运输。据《中华民国统计提纲》记载:滇缅公路三年运输物资45.2万吨,而当时所有的国际援助约50多万吨,九成以上都由南侨机工运到中国。经滇缅公路出口物资主要有钨砂9000吨、锡4250吨及少量锑块、桐油6600吨及少量猪鬃等;共约2万吨。正是由于这些农矿产品的不断输出,才使外援军火物资不断运入。

二十四道拐概况:

二十四道拐长约4公里,始建于民国24年(1935年),次年竣工。

二十四道拐成了中缅印战区交通大动脉,承担着国际援华物资的运输任务。日寇曾多次派飞机对二十四道拐公路进行轰炸,欲截断黔滇咽喉。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陆军准将约瑟夫·史迪威受任美军中缅印战区总司令兼盟军中国战区总参谋长,美陆军部长史汀生要求史迪威“维持滇缅公路”的运输,并致力于“改进中国陆军的战斗效能”。

1942年,美国的公路工程部队1880工兵营进驻贵州睛隆修筑滇黔公路,驻扎在沙子岭3公里处(又称美国车站),由连长麦顿负责,用美国制造的水泥砌挡墙,对二十四道拐进行维修,在当地群众的配合下,完成了修路任务,保证了运输畅通。美国工兵一直驻守到日军无条件投降后一个多月才逐渐撤离。

1945年,第一批由美军驾驶的车队通过中印公路到达重庆,蒋介石在重庆发表《中印公路接通的意义》的讲话,将滇黔公路重新命名为“史迪威公路”,睛隆二十四道拐由此而随史迪威公路载入史册。


三、电视剧《24道拐》

围绕“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生动展现了日军对它既“封”又“断”,中美联军对它要保“通”护“畅”的战争史画。一个善于决战疆场刺刀见红的一流军人梅松来到了“二十四道拐”,明处他要防日军轰炸和日军偷渡,暗处他要与内奸斗智斗勇。这是一场反法西斯的血泪战斗,不可避免的艰苦对决。

“二十四道拐”,则堪为生命线上的险中之险。为了保障生命线的畅通无阻,何应钦命令实为地下党员的梅松(刘小锋 饰)赶赴晴隆担任保卫二十四道拐的特派员。

天上有飞机的轮番轰炸,地上则有间谍叛徒土匪的破坏。肩负家国大义的梅松成为捍卫生命线的最坚实的围墙……

抗日战争西南线贵州西南山区保路护桥的故事,日本间谍潜伏红十字会和县城,截取情报,刺杀不断,特遣队埋伏丛林,凶猛阻击,其目的是炸毁24道拐,阻断我国战略交通,手段残忍阴险。国民党军队,当地警察,地下(共产)党,归顺的马帮,当然还有从缅甸北部飞抵中国支援抗日的盟军史迪威将军和陈纳德将军的航空兵力,联合抵抗日本侵略,与敌方斗智斗勇展开殊死搏斗。

故事曲折复杂,紧张刺激,扣人心弦,充满悬疑惊险,战场交锋激烈,剧情精彩曲折。人物塑造鲜明突出、可圈可点。

特派员一身正气、风度翩翩,机智果敢、临危不惧、大义凛然。

女警官刘显兰,热情率真、勇敢干练却固执己见、冲动行事。

日本间谍布谷鸟隐藏在救死扶伤、善良呵护的假面下,老谋深算、阴险狠毒,实属蛇蝎女人。

另外,旧地方政府官员的软弱无能、国民党军统特务祸国殃民、开明乡坤、地下共产党员、国军基层官兵等等,众多人物表现得真实可信。

电视剧《24道拐》,实属谍战抗日剧中的佳作,值得悉心观看。